当前新闻标题

新闻资讯
News

相关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 029-88719257

手机:13319186653

传真: 029-88719257

邮箱: xuanjulaw@163.com

网址: www.xuanjulaw.com

地址: 西安市高新路2号西部国际广场B座3302室

律所动态
首页 > 新闻资讯 > 律所动态

网络时代下的律所发展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7/6/20 浏览量:7076 分享到:

目前灜和的发展模式,既不同于大所“吞并”小所“依附”,又要比律所联盟合作更为紧密和整体化,机构中的各律所成员间是相互平等的,各个律所间围绕灜和品牌形成了类似于“联邦式”的协作与共享

法治周末记者

赵晨熙“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共享”被放在了最后的位置,在瀛和律师机构联合创始人孙在辰看来,这意味着共享是当前新时代发展下的一种基础。

“这些理念和相应的政策是我们做每一个行业、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孙在辰说。

通过手机APP扫描二维码,就能轻松便捷地将自行车骑走,如今,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短途出行的首选。孙在辰认为,作为服务业的典型体现,共享单车借助互联网的“共享”理念为人们的生活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收获了成功。

“互联网精神对于律师服务业而言,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孙在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也是瀛和律师机构的宗旨与核心。

律师行业急需“共享模式”

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32.8万名律师,2.6万家律所,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诉讼业务、法律顾问业务的市场规模均已达到千亿级别。

不断增长的数字彰显了中国庞大的法律市场,但在这一片繁荣景象背后,孙在辰却注意到了另一个现象,那就是虽然当前中国律所众多,但规模大多有限。从统计数据不难算出,当前中国律所的平均律师人数为12.6人。

孙在辰曾从北京市律协处了解过,以50人以上为“大所”、100人以上为“超大所”的标准规模来看,即便在北京,100人以上的“超大所”也仅有30余所,50人以上的“大所”只有七八十家,不足律所总量的5%。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律所的发展规模更不容乐观,比如,西藏拉萨地区,规模最大的律所也仅有12名律师。

在孙在辰看来,当前我国律所存在的“小、散、弱”的特点更需要做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将各个律所“联结”起来。

在很多人的传统思想里,素有保守传统的法律行业是“离互联网最远的领域”,一方面,当前中国法律服务需求虽在不断上升,但总体市场占比还非常有限。此外,实际中法律顾问、诉讼代理等法律服务,大多在线下提供,所以“法律互联网化”近年来并没有随着网络的大力发展而得到飞速提升。

但孙在辰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实为法律服务的转型和升级带来了无限可能。

“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是互联网精神,如果能将互联网精神和技术融入到现实律所的发展中,做到‘线上与线下’相融合,我认为不仅对国内律所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中国整体律师行业发展而言,也是关键一环。”和孙在辰一样,包括董冬冬在内的其余六名瀛和律师机构联合创始人也都有着在互联网形势下打造新型律所模式的共同愿景,于是在2013年,曾在国内大型律所担任分所主任或高管的七名联合创始人,共同创立了瀛和律师机构。

孙在辰告诉记者,创办瀛和律师机构并不是为了单纯意义上开办一家律师事务所,而是意图利用互联网模式来打造一个国内律所资源的整合平台,为律所提供专业服务的生态系统。

分类管理回归律师本职“瀛,即海也,意为浩瀚宽广;和,即谐也,意为团队齐心。”取意“瀛和”,是希望能够把全国志同道合的律师事务所紧密联结,各自间做到平等、开放和资源共享。

2013年创立至今,瀛和已经在各地创办并吸纳了近百家律所,除了接受互联网理念外,机构内的律所能够切实享受到“实惠”是很多律所最终选择加入的原因。

这其中提升律所的行政管理建设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曾经在盈科等律所任职的孙在辰知道,类似大成、盈科这样拥有数千人的律师事务所通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背后往往都有相对专业化,为律师提供行政、技术、后勤服务的平台支持和保障。


但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律所仍属于中小型规模,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这些律所的管理者们只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搜索案源、代理案件等业务工作中,很难真正将精力投入到律所的运营管理和品牌推广等方面。

孙在辰曾到过国内很多律所考察,发现不少律所在网站建设、品牌营销等方面并不是很重视,个别律所甚至存在一人既管行政、又管财务等身兼数职的情况。“如果仅关注律所的业务,而忽视律所管理,会影响律所的长远发展。”孙在辰坦言,这种现状也导致了当前真正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中国律所数量寥寥,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

其实,在一些律所管理者看来,对律所的各类行政化管理建设难度要高于律所的业务发展。2016年成为瀛和律师机构成员的广东瀛尊律师事务所主任林冰就深谙其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艰辛。

林冰向法治周末记者举例称,不论是建立律所内部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还是设立专门的律所邮箱,即便律所规模不是很大,这些硬件所需必备支出也不是小数目,如果再想做律所官网、品牌推广之类的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更是一些中小型律所不愿负担甚至难以负担的。


然而,只专注于律所的业务发展虽然能在短期内为律所带来一定的直接收益,但如果律所没有形成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长此以往,律所内部各律师间的工作将可能出现混乱无序,缺乏品牌营销的律所也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这其实是当前国内很多中小律所的困惑。

目前,瀛和律师机构能够为其每一家成员律所提供统一的律所管理系统和品牌维护等工作,比如,提供统一的办公室OA系统,建立统一的律所邮箱、网站、名片,包括对各律所成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等。

“这不光节省了各律所在行政管理建设方面的支出,同时各律所间也不再是仅以个体存在,而是共同运用瀛和这个品牌,形成了一个整体。”省却行政管理、品牌维护的烦恼,林冰觉得这种“分类管理”的模式让“律师能真正回归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上”。

目前,瀛和已经与中国人保财险、中税咨询集团、安心保险等多家公司达成了长期合作和战略。在洽谈中孙在辰发现,实际中很多大公司由于在多地都有业务,因此,不仅要求合作方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同时也要有多地同时办公的能力,这些条件如果单纯靠一家律所可能是难以达成的,但各地律所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就能够得以实现。

“形成律所资源的整合,各律所既是出力者,也是受益者。”孙在辰举例称,比如,目前瀛和与安心保险的合作就是为对方提供相关的诉讼保全业务,这使得机构内相应专业领域的律所业务也得到一定的扩充。

联邦式共享

《民主与法制》总编辑刘桂明对中国律师业有着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此前,他将我国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自然做大。比如,大成、金杜等,基本都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通过自身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建成了今天颇具品牌效应的律师事务所。二是合并做大。比如,国浩律师集团等就是通过合并或吞并小所的方式,将自己的团队品牌越做越大。第三种是联盟做大。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种相对松散型的相互合作,相互之间不必更改所名、不要重新注册、不做统一要求,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的业务合作、管理沟通。

在刘桂明看来,目前瀛和的发展模式属于律所发展的又一种新模式,既不同于大所“吞并”小所“依附”,又要比律所联盟合作更为紧密和整体化,机构中的各律所成员间是相互平等的,各个律所间围绕瀛和品牌形成了类似于“联邦式”的协作与共享。

作为成员所,林冰对此有着更深的体会。

为了体现瀛和律师机构的整体性和品牌效益,除了在机构内部实行统一管理外,其成员所名称也均改成以“瀛”字打头,律所对外也是以瀛和律师机构加各自律所的名称做展示。


这种整体一体化的管理令林冰感觉到,在这个机构中并没有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总部”与“分支”的概念,各地的成员律所之间没有主次强弱之分,更多强调的是相互之间的平等与协作。

共享精神是互联网发展的源动力,同样也是瀛和模式的核心。

业务量往往是一家律所得以生存的根本,但当前各地律所发展中,普遍受地域影响较大,受制于人脉、信息等多种因素,各律所一般只能关注或接收到所在地域的案件,实际中接触到的有些案件即便不是本所所擅长的,也由于涉及到律所间的业务竞争,或怕麻烦等各种原因没有将这些案件资源分享给更适合的律所。

加入瀛和律师机构后,对于企业破产清算较为精通的林冰经常能够接到一些其他成员律所提供的专业类案源。

“瀛和模式提倡的是律所资源间的共享,比如,我在广州得到一个北京案件线索,就会转由北京的律所去做;其他律所发现某些专业领域案件,也会考虑转到机构内精通该专业的律所。”林冰指出,瀛和机构采取的统一邮箱则进一步为各成员律所间的业务分享提供了便利,将案件资料发送到统一邮箱中,其他有兴趣的律所很快就能接收信息。

“处在一个律所资源整合的平台内,其实对每家律所而言都相当于扩充了资源与人脉,大家的相互共享也意味着每个律所在案源上既有‘舍’也有‘得’。”林冰认为,这些都使得成员律所间更乐于分享。

据孙在辰透露,瀛和目前也在不断完善,今后将建立瀛和平台整体的案源分配系统,除了各律所间的共享外,平台也会结合各律所业务特点、业务量等对一些案件进行统一调配。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认人”的客户会指定律师,因此,尽管律所间可以进行业务共享分配,但实际中律师还是经常要到异地去接待当事人,处理案件。

这曾经是让林冰很头疼的一件事,因为除了路途劳累外,由于离开了律所,异地办公还需要去费力地“找地方”。

瀛和的空间共享则解决了林冰的难题。

如今,林冰再因工作需要到异地,只需提前和当地的瀛和成员律所取得联系,提前和对方约好时间,就可以到当地的成员律所去接待当事人、办公。

“由于瀛和律师机构各律所间使用的都是同一种OA,工作模式也大致相同,因此,在其他成员所办公不会有任何困难。”林冰介绍,除了律师路费、打印卷宗等必要费用外,这种空间共享是不需要律师支付额外场地使用费用的。

“与以往相比,这种模式下律师异地办公除了省却了找地方的麻烦,在律所办公室办公也比以往在宾馆、酒店等地接待客户要显得更专业。”林冰说。

行业共享

律师的基础是专业,如何不断提升律师专业化水平也是每个律所发展中关注的重中之重。

2016年,瀛和律师机构成立了首批十二个专业委员会,包括刑事业务专业委员会、民商事专业委员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等,基本涵盖了当前律师执业中常见的专业领域。

孙在辰介绍,这些专业委员会都有这一领域内的精英律师来负责,除了要对一些成员律所中出现的疑难案例提供专业化帮助和意见外,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在机构内定期进行知识培训、经验分享、案例剖析、共同解决疑难问题等来实现各成员间的知识共享。

作为破产与清算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林冰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处理相关案件的模式,但以前更多只能通过律所内部交流来分享,很难将这些经验做更大推广。如今通过瀛和平台的知识共享能够将自己的积累传递给更多同行,在他人受益的同时其实也促使林冰继续在专业领域深入研究,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在机构内实现知识共享只是初级的一步,在孙在辰看来,中国整体法律人其实都需要行业共享精神。

目前,瀛和律师机构开办了以线下交流为主的瀛和学院和线上直播的瀛和公开课,请一些业内大咖来为众多法律人分享自己的“干货”。

“受众并不局限于瀛和机构的成员律所,而是所有法律人。”孙在辰强调,只有中国法律人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国家的法治化发展才能不断进步。

除了贯彻互联网精神,瀛和也通过“互联网+法律”模式,对一些传统法律服务进行升级。比如,瀛和律师机构在2014年参与推出的法律电商平台赢了网,就开创了律师竞标服务模式。

以往客户选择律师,除了向律所咨询外,大多要靠“熟人”介绍。在赢了网平台,客户可以将案由、需求直接提交,平台内相关领域的律师均可收到信息,感兴趣的律师将根据案情出具具体的法律意见,包含能争取权益、相关风险、律师诉讼策略等,具体收费也采用公开报价模式。最终客户可以综合多名律师的竞标方案来选择合适人选。

孙在辰指出,这种律师竞标的模式能够达到双赢的局面,一方面律师不再局限于所在律所推荐,社会案源做到了行业共享,能够扩大业务量;对客户而言,公开透明的律师竞标模式在增加选择的同时,也能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

“瀛和只是在探索网络时代下法律服务的新模式。”孙在辰希望每一位法律人都能抓住新时代下的发展机遇,不断提升中国法律行业的整体水平。